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
曹丕的《典论·论文》原文及译文如下:
原文:
文人相轻,自古而然。傅毅之于班固,伯仲之间耳,而固小之,与弟超书曰:“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,下笔不能自休。”夫人善于自见,而文非一体,鲜能备善,是以各以所长,相轻所短。里语曰:“家有弊帚,享之千金。”斯不自见之患也。
今之文人:鲁国孔融文举、广陵陈琳孔璋、山阳王粲仲宣、北海徐干伟长、陈留阮瑀元瑜、汝南应玚德琏、东平刘桢公干,斯七子者,于学无所遗,于辞无所假,咸自以骋骥于千里,仰齐足而并驰。以此相服,亦良难矣!盖君子审己以度人,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。
译文:
文人之间互相轻视,自古以来就是这样。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,不分高下,然而班固轻视傅毅,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:“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,(但是却)下笔千言,不知所止。”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,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,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,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,乡里俗话说:“家中有一把破扫帚,也会看它价值千金。”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。
当今的文人,如鲁国的孔融、广陵的陈琳、山阳的王粲、北海的徐干、陈留的阮瑀、汝南的应玚、东平的刘桢等七人,他们在学问上几乎无所遗漏,在文辞上各自创新,都自认为是骏马在千里奔驰,齐足并驰。以这样的情况而能互相佩服,诚为难能可贵的了。我审察自己之才,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,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,而写作这篇论文。
文章是治理国家的伟业,是流传不朽的盛事。人的寿命有时而尽,荣耀快乐也只能延续一生,但文章却能流传久远。因此,古代的作家们寄身于笔墨之间,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志向,不借助史官的言辞,不依赖飞驰的权势,而声名自然流传于后世。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《论文》中曹丕如何阐述文人相轻的问题?
《论文》的主要寓意是什么?
曹丕的论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