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婚姻的六礼包括
古代婚礼中的六礼指的是 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,具体包括:
1. 纳采 :男家向女家送一点小礼物(通常是一只雁),表示求亲的意思。
2. 问名 :男家问清楚女子的姓氏,以便回家占卜吉凶。
3. 纳吉 :在祖庙卜得吉兆以后,到女家报喜,并在此阶段送礼。
4. 纳征 :宣告订婚,并送比较重的聘礼,即致送币帛。
5. 请期 :择定完婚吉日,向女家征求同意。
6. 亲迎 :新郎亲自到女方家中,迎娶新娘。
这六礼最早见于《礼记·昏义》,后世各代大多沿袭周礼,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。例如,汉平帝元始三年(公元三年)曾命刘歆制婚仪,汉朝以后至南北朝,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,而到了隋唐时期,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,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。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,但民间则嫌六礼繁琐,仅行四礼,省去问名和请期,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。《朱子家礼》连纳吉也省去,仅取三礼,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。清代仅重纳采、亲迎二礼,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。
六礼之中,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。《诗经·大雅·大明》中提到:“文定厥祥,亲迎于渭。”旧说是周文王得吉兆纳征订婚后,亲迎太姒于渭滨。后世以“文定”作为订婚的代称。《礼记·昏义》谈到亲迎后新郎新娘“共牢而食,合卺而酳”,后世夫妇成婚称为“合卺”就是从这里来的。
以上是古代婚礼中的六礼的详细说明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古代婚礼中纳采的具体流程是什么?
古代婚礼六礼在哪些朝代有所变动?
古代六礼在现代婚礼中如何应用?